全国咨询热线:400-7777-365

登录

范 否 海蜂法务创始人、CEO

毕业于厦门大学,原中央政法委《法制日报》资深记者,七年法制记者,七年法律创业,阿里巴巴钉钉大学讲师,企业股权设计与法律风险防控专家。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风险防控委员会理事,厦门市大数据与智能法律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创业创新孵化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福州软件园数字产业基金大厦及龙岩汇创之星加速器特聘专业资本导师。资深公益人,广东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发展中心、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创始成员/理事。

2020年8月13日,海蜂法务创始人、CEO范否在海蜂法务成立两周年之际通过《为18985条评论背后的人》一文分享了关于海蜂和一些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在文中,他逐一解答“我们服务于谁?我们希望自己因什么被需要?我们实现价值的关键路径是什么?我们希望与客户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同时拆解了海蜂使命——“让中国企业家拥有更多法律安全感”——所包含的两个子目标,与海蜂人共同期待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以下为《为18985条评论背后的人》全文。

为18985条评论背后的人
>

2周年,讲几个小故事,回答几个关于海蜂的问题。

1

今年疫情期间,我写过2篇文章,一篇叫《让企业雪上加霜,北京上海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另一篇叫《第一批扛不住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倒闭》,两篇加起来阅读量超过了2000万。

让我久久难以消化的,是文章下18985条评论。每一条评论背后,都是一个鲜活饱满的故事。

随便贴几条:

还有一条看起来平平实实的评论,给我最大的触动:

“真的好难,大家加油”,这8个字,大概就是对这个人群最好的描述。我把所有评论归在一起,做了个统计,发现“真的好难”精准命中的,就有7条。

有9个人说到了“卖房子”,回复“撑不下去”的有47条,“还不上”的13条,52条“无奈”,18条“痛哭”,148个太难了,39个“没办法”……

但,还有124条“活下去”,183条“活着”,88条“挺过去”,193个“相信”,33个“坚强”,771条“加油”……

相信你也看出来了,他们很难,他们负重前行,他们不安于现状,他们在努力地创造,他们苦苦挣扎,他们是最难以打倒的一群人。

海蜂服务于谁?

海蜂服务于他们——数以千万计的中型、小型民营企业和企业主。我们从服务于这个群体中,感知到超出于生存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2

2012年3月,我在《法制日报》做记者,前往广西来宾调查”公务员特供别墅“事件。稿子出来之后,在当地影响很大。

一位姓X的企业家,循着这条报道找到我,说了他的遭遇。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这位X总,原本是来宾当地一家水泥公司100%的股东。因为资金短缺,他将55%的股份出让给另一名企业家,换取400余万现金。但因为合同条款和操作流程的问题,在钱只收到一小部分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并发生了一系列对他不利的事情。

他无奈提起诉讼,以未收到全部转让款为由,要求法院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那是2007年,他的小女儿刚刚出生。到2012年我见到他时,他已经上访多年,女儿就在他那辆破宝来车的后座上,长到了5岁。

为什么上访?他的官司,遭到了一系列非正常的干预:市里的主要领导直接在卷宗上批示,暗示如何判决;一审败诉之后,法院留给他的上诉款缴纳账号,少了一位,导致上诉失败;在判决正式生效前3天,法院民二庭竟然开出了一纸生效证明,让另一方提前完成了股权变更登记……

我后来写了一篇报道,当地高层关注到后,向报社反馈已经启动纠错程序。我以为X总的噩梦会就此了结。

直到2015年11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X总。他在电话里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逃到了北京。原来他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因为丧失控制权,对方一系列运作之下,他丢掉了所有股权,还倒欠公司一大笔钱。当地以拒执罪要抓他。

我彼时已经离开媒体,加入无讼创业。那天是个刮着秋风的记者节,我已经没有能力写一篇后续报道,只能拿着他的材料找到一些律师朋友询问,案子是否还有回旋余地。但一穷二白的X总,已经支付不起任何律师费。

我又把他的故事讲给一些媒体圈的朋友听,幸运的是,中国青年报最终报道了这个诡异的案件。

2016年12月,最高法院裁定,指令广西高院再审本案。

讲这个故事,不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完美的结局。事实上,即便最高法院指定再审,即便当年与本案相关的大多数官员、法官均已落马,X总依旧没能等到一纸胜诉判决。他至今仍在举债诉讼,像唐吉坷德一次次对抗那座风车。

法律圈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是一名检察官写的,叫《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X总的人生,已经在这个案子里,度过了14个年头,如今他穷困潦倒,在一个工地上帮人打工。

我和几位合伙人开启海蜂创业,受一系列类似的案子影响颇深。它们让我们想明白,海蜂希望自己因什么而被需要:

事后的一系列救济,已经挽不回X总们的人生。我们倾尽全力,希望用专业与技术,在一切发生以前,给更多企业和企业家以安全感。
3

2017年4月,我在无讼内部探索面向中小企业的法务产品已经半年。

当时的阿里巴巴钉钉,已经拥有400万家企业用户,正筹划面向用户推出一系列第三方服务产品,其中一个模块是法律。我有幸带着7人团队,前往杭州参与这次共创。

我们选了5家企业,定了3个月的共创计划。一周驻企,一周讨论产品并画出原型,下一次驻企时再带过去听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反馈。

我们核心想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怎么样,才可能更早地发现企业风险?

在共创1个月之后,我们的第一版思路被彻底推翻。这源于我们在一家公司看到的现象。

这家如今已经成为独角兽的互联网企业,当时正处于急速扩张中,请了一名律师做兼职法律顾问,负责把关一年近4000份合同。因为大多数是模板合同,审查流于形式。

但他们最大的焦虑,不在于合同文本的把关,而在这每年4000份合同的管理。这位行政总监拿出手机,打开「扫描全能王」app告诉我,现在公司所有合同,就靠这个应用勉强管理,来一份扫描一份,存在一个文件夹里,不管查阅、检索还是提醒,都极不方便。

在这期间,我一位朋友运营的一家公益机构,出现了一个紧急事件。公益机构每年固定时候,需要对所持有的免税资格证进行年审,但这一年机构财务因临时被借调参与其他项目,而错过了免税资格证年审时间——这一失误,直接导致机构产生76万税收成本。这对于一家公益机构是一场巨大事故。

两个案例让团队意识到,如果真的要帮助企业提前预判并避免风险,我们必须做到「像企业内部法务一样」,否则只能隔靴搔痒,或者在事后做无谓的补救。

沿着这个思路,海蜂在创立之初就已明确,我们的法律顾问服务必须解决3个关键问题:

1. 不同行业不同规则,我们必须挨个行业研究、挨个行业定制产品、挨个行业组建服务团队;

2. 我们不能止步于解决问题,必须深入企业日常管理中,并从管理过程中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

3. 要组建专门的团队,只干「法律顾问」这一件事,他们要足够专业和可依赖,可以让企业将之视为自己的法务。

2年时间,海蜂在这3个方向上,都构建了一定的能力优势。

1.我们在10几个行业上,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风险数据库;

2.研发了智能法务管理系统和智能人事合规系统,并在部分企业实际运行;

3.初步建立起一支能够做到「懂你、专业、及时、主动、可依赖」的自营法务团队。

基于这些努力,我们在过去一年所服务的客户身上,收获了超过90%的复购率、超过98%的订单满意度和超出我们自己期待的专项服务委托率。

4

2019年2月,一位此前偶然添加了微信的创业者,突然在微信上找我,询问海蜂是否能帮助审查一份合同。

那会儿的海蜂,还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开始对外承接业务。出于帮忙,我的合伙人免费帮她审查了这份合同。

几天之后,她又有一份合同需要审查,并且转来一笔服务费用。那是海蜂收到的第一笔服务费用。

服务完成我告诉她,海蜂的业务模式是会员制服务,目的是在对我们所服务的企业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提供专业服务。前两次是帮忙,之后就没法继续了,如果她的需求足够频繁,可以成为我们的会员。

她回复我,公司只有三四个人,暂时还没有能力成为我们的会员。

我回答她:

希望越搞越大,早日成为会员。

她说:

嗯,我们的目标。

1个月之后,因为又有需求,她提出,希望购买半年会员先试试。我答应了。那是海蜂签下的第一个会员服务合同。

2019年8月,在半年服务之后她的公司终于续签成为我们的正式年度会员;上个月,合同还没到期,她主动问了我什么时候需要续费,并给我和她的法务顾问各寄来一份他们公司的产品。



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服务获得了她的认可。在于从草创开始,我们看着她把业务越做越大,陪伴了这家公司一路成长,直到发展到可以支撑他们使用更多我们的服务。



我们的另一家客户,在今年3月份成为海蜂的会员;6月开始,提出希望我们参与对他们公司的股权架构改革;7月,在我们的辅助下,这家总部位于天津的公司决定正式在厦门设立集团公司,将总部搬到厦门;在体验和评估完海蜂的服务后,他们还决定与海蜂共同成立一支专门投资海蜂会员企业的基金。

这个月,这家名为「鹏进海蜂」的投资主体进入正式启动阶段,这让海蜂围绕法律顾问会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服务矩阵。

所以,海蜂与客户的关系是什么?

我想最准确的两个字,是「共生」。

在传统客户观念里,“卖棺材的盼死人,卖伞的盼下雨,做律师的盼打官司”。如今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的会员,我们一点都不希望你打官司,我们希望你越做越好,我们可以服务得更久,服务得更多。

如果有幸获得机会,我们还希望成为你的股东。

5

一些故事,雪泥鸿爪。我们服务于谁?我们希望自己因什么而被需要?我们实现价值的关键路径是什么?我们希望与客户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这些故事,在上面都有了答案。

剩下的是,我们将去向何处?我们希望找到什么样的人同行?

做记者的时候,我将南方周末李海鹏的一句话奉为圭臬。他说我做记者有两个目标,一是写出好的作品,二是推动公共利益。此后「公共利益」这个词在我心里深植。

在合伙人反复讨论之后,海蜂将自己的使命定为:让中国企业家拥有更多法律安全感。拆解开来,安全感应该来源于两层含义:

1. 我们努力帮助企业更加合规健康地发展;

2. 我们努力帮助企业家拥有更高的法律认知与意识。

在这两个子目标之下,海蜂的道路还漫长而艰阻。我们的行业研发体系还不够全面,数据库还不够充实;我们的产品功能还不够完善,使用率还不够高;我们的服务还远远不够标准化,承载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大多是一些崭新的难题,它们的解决,只有一个路径,那就是有更多「不一样的法律人」愿意加入进来。(详细的招聘计划,请点击 了解详情

我们希望他/她认同海蜂的使命,和我们一样贴地飞行:能如大地般沉潜,也能如星空一样璀璨;能踏踏实实,也留有几分理想主义;能一步一个脚印,也能拼了命地拔节成长。

而这也是2周年之际,我对自己,对海蜂的期待。

心里像有一些话,我们先不讲

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朴树《清白之年》